1960年,那位跟红军很熟的美国记者斯诺,就是写《红星照耀中国》的那位,他又来了中国。这次,他专门去采访了毛主席,俩人坐在一起,好好聊了聊以前的那些事儿。
聊得很投机时,斯诺忽然问起:你这一辈子,觉得啥时候最难熬?毛主席想了一会儿,抽起烟来,说是在长征过草地那会儿,队伍分开走,党内的情况真是糟糕透了,差点儿就闹起内讧来。那时候,跟他唱反调的是张国焘。
还好,事实证明毛主席是对的。张国焘往南走以后,兵力大减,最后只好到延安和中央碰头。
但挺让人琢磨不透的是,他都已经决定去延安了,怎么一年半载后就突然反水了呢?还有啊,等咱国家建立起来了,他两次申请想回来,中央也都点头同意了,可他最终咋还是没踏上归途呢?
1936年10月,张国焘带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抵达了陕北,他那时候表明了自己愿意听从毛主席在党里的带头指挥。对于他之前搞分裂、搞军阀那一套,中央是给了他批评的,但也没把他一棍子打死,后来还让他当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副主席,甚至还代理过主席的职务。
展开剩余87%之前他还老实地过了阵子安稳日子,但到了1937年11月的一天,突然有人找上门来,让他赶紧把窑洞空出来。张国焘一头雾水,问这是要给谁住,那人说是给刚从苏联回来的王明准备的。
一听到这个名字,张国焘的脸色就绷紧了。他以前在苏联跟王明打过交道,对王明的性格了如指掌。毛主席嘛,有时还会给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,可要是一不小心落到王明手里,那可就惨了。
一见面,王明就直接给了个狠的,他告诉张国焘,黄超和李特已经招供,他们是托派,眼看就要被处死了。这两个人,以前都是站在张国焘那边的。王明这么说,明显是在敲山震虎,张国焘一听,心里头直打鼓,害怕得很。
1938年年初时候,黄超和李特牺牲的事儿传回了延安,这让张国焘整天提心吊胆,老觉得下一个就该轮到自己了。他心里一慌,就开始偷偷计划逃跑。到了1938年4月头上,他终于瞅准了个空子,借着去祭拜黄帝陵的名义,脚底抹油,一溜烟儿地跑向了国民党那边。
中央知道这事儿后,大吃一惊,好几位大佬一块儿给他发了封挽留信,信里这么说:“国焘同志啊,你这一走,我们心里真不是滋味。现在国家有难,咱们党内得更团结,给全党全国做个榜样,这样才能一起救国家于水火。你一直爱党爱国,这点道理肯定能懂。政府那边工作确实重要,但还是希望你能早点回来,我们都在盼着呢。”
信尾署名是毛主席、陈云、康生和刘少奇四位领导人,他们用真挚的话语劝说着张国焘能够及时回头,别再一条路走到黑。但张国焘呢,压根儿就没把这些话当回事儿。
那时候,张国焘溜达到了武汉,碰巧周恩来也在那儿,他是中共长江局的副书记。周恩来好几次上门去找他,想请他到八路军的办事处落脚,可张国焘硬是不答应,非得赖在国民党给安排的大华饭店不走。
4月16号那天,周总理又一次去找了张国焘。可张国焘却说要去找蒋介石汇报事情,周总理没办法,只能跟着一起去。到了蒋介石那儿,张国焘立马变得低声下气,说什么自己在外面糊涂了好些年。这话让周总理特别恼火,他当场就反驳说:你糊涂我可不跟着糊涂!
尽管张国焘一举一动都明摆着要走另一条道儿,我党还是尝试着拉他一把。到了4月17号,周总理又去找了张国焘,跟他说,中央这边有三个提议:要么回党里头继续干;要么跟党请个假,歇阵子;再要么,就直接离开党。
张国焘当时随便应付说,他还得再考虑几天,但周总理一走,他立马就钻进了戴笠派来接他的车里,彻底叛变了。到了这步田地,中央在4月19号发出了《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党内报告大纲》。
他因为急着出发,身边只跟了一个叫张海的警卫员。可张海一到武汉,就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,立马脚底抹油,跑到八路军办事处,说要继续投身革命。
张国焘的老婆杨子烈那时候在延安,肚子里还怀着六个月大的娃。中央对她挺照顾,没有难为她,毛主席还大方地给了她五百大洋,让她去武汉试试劝张国焘回来。不过呢,杨子烈这一去,就再也没回来,直接留在了张国焘的身边。
国民党一开始觉得,张国焘以前当过大官,手里头肯定有不少重要情报,还能拉拢些大人物,所以就让他当了“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”的头儿,专门负责去挖中共的墙角。
戴笠起初对张国焘挺上心,需要啥资源就给啥,毫不含糊。但张国焘已经好久没在核心圈子里转悠了,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摸不着边。再说,以前红四方面军的那些将领,心里还是向着党的。这么一来二去,几年时间过去了,他的工作还是没啥起色。国民党那边也渐渐对他失去了信心。
戴笠后来跟蒋介石讲:那些能背叛共产党的人,也可能会随时反水咱们。因此,张国焘慢慢就只是个空壳子了,他自己也直抱怨:我没啥辙,没啥事干,天天就坐那一两个小时,真没意思。
1948年年底那会儿,国民党已经快要不行了,张国焘火急火燎地带着全家逃到台湾。可到了那儿,日子反而更没盼头了。国民党没给他找工作不说,还把他房子给收了。见在台湾待不下去,1949年,张国焘干脆跑香港去了。
他用了个假名“凯音”,在九龙老街的一栋老旧楼房里安顿下来。那房子挺普通,三室一厅,但每月租金却要6000港币,这让手头拮据的张国焘挺犯难。抗美援朝一开打,国际金价噌噌往上涨。张国焘瞅准时机,在战争快结束时,把攒下的5000美元全投进去了,就盼着能捞点外快。
可谁承想,他刚把金子买到手,金价就像滑梯一样直往下掉,最后算来算去,口袋里就剩下了两千美元,连家里吃饭的钱都快不够了。这时候,他心里开始琢磨,“要不,还是回国吧。”
1951年春天4月份,张国焘给自个儿的弟弟张国杰写了封信,信里头说:我现在手头紧得很,就靠老大海威当老师那点工资养活全家。琢磨着想把老二湘楚和老三渝川先送回咱老家,让爸妈帮忙照看一下。家里头觉得咋样?赶紧给我个信儿。说实话,他这就是在摸摸底,要是上头能让孩子们回去,那他接下来就该琢磨着自己也回去的事儿了。
1953年,国内一片繁荣景象,张国焘就没再拐弯抹角,直接去找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的领头人,想通过这个路子表达自己想回国的愿望。中央知道这事儿后,少奇同志就代表中央书记处给张国焘回了话,答应让他回国。
还有个额外的要求,就是张国焘得写份书面东西,认错自己叛党的事儿。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事儿,可张国焘偏偏不乐意,因此这次他没能去成。
1958年的时候,张国焘又一次表达了想要回国的意愿,他还希望能获得点生活上的援助。这事儿传到毛主席耳朵里,他老人家直接发了话:得劝劝张国焘,让他跟美国人那边断了联系。要是真能做到,咱们可以考虑给他点生活上的补贴。这是毛主席的意思。
说白了,就是答应他回来,但得有个前提,那就是别再跟美国人混在一起了。可张国焘还是不买账,原因是美国人已经答应按月给他钱了。
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,美国那边对中国领导层挺上心,特别是张国焘。这不,有所美国大学找上了他,说愿意按月付钱,让他写写自己的回忆录。但有个条件,就是回忆录的英文版权得归这所大学。
张国焘一看生活有了保障,立马就点头同意了。接着,他花了4年时间捣鼓出一本名叫《我的往事》的书,这本书在国外还火了一阵子,让他狠狠赚了一笔钱。
1968年,张国焘跑到加拿大去找儿子。不过呢,他儿子手头也不宽裕。后来听说加拿大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养老,他就和老婆一起住进了养老院。虽然吃喝不愁了,但日子肯定没法过得太舒坦。
1973年那会儿,张国焘因为中风,身体落下了大毛病,右手右脚都不咋听使唤了。他后来就跟加拿大政府说,想去养老院住着。时间一晃到了1979年冬天,有天晚上,天气冷得要命,温度都掉到零下十几度了。张国焘缩在被窝里直哆嗦。可谁知道,半夜里他的被子滑到地上了。他那不能动的半边身子,压根没法把被子捡起来。
费了好大劲,他用唯一能动的那只手按响了求助铃,可左等右等就是没人来。等到天边泛起鱼肚白,工作人员发现了他,但那时他已经被冻得不行了。这位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,就这样离开了人世,享年82岁。
张国焘的夫人杨子烈,在其离世后曾留下过一番令人深思的话语。她提到,两人虽为共产党一员长达20年,但最终却走向了与其背道而驰的道路,共计40年里,他们似乎并未享受到丝毫的福泽。这番话不禁让人感慨,人生的际遇与选择,有时确实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曲折与不公。
说公平?像曾中生、旷继勋、许继慎这些被张国焘错误处决的革命英雄,他们上哪儿找公道去?不但不反省自己的错误,还一个劲儿怪别人,这可真够让人哭笑不得的。
发布于:黑龙江省